中国桥梁的神话
王廼贵 巢湖市委老干部局
那天晚上,看央视新闻: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将于年底通车。浮思如云,难以成眠,辗转反侧,彻夜恍惚……
不知怎么,在一家雅致的茶馆里,我遇见了久仰的中国桥梁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老先生。茅老一如当年教室悬挂的画像那样,面目清癯,精神矍铄,黑框眼镜背后那双深邃的眼睛依然睿智有神。我走上前去,虔诚地给他打恭,认真地向他请教。钦佩他少年立志建桥,留学期间为国争光,特别是在国力孱弱,材料落后,水文复杂的条件下,设计并指挥建造了钱塘江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丰碑。桥梁的话题,立即引起老人极大的兴趣,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茅老说自己魂在天外心系祖国,没有一天不在关注国家的桥梁建设。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第一座桥,到五十年代建造长江第一桥,到长江边每个大中城市都有跨江大桥,到即将竣工的世界顶级工程——港珠澳跨海大桥,再到今天中国建桥人满世界建桥。可以说,中国的桥梁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传奇的神话。于是茅老像给学生上课一样,介绍了中国桥梁的飞速发展。
茅老品着香茗,感慨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推旧人。看着今天的中国桥梁人,我无比自豪。如果说八十年前,我们的钱塘江大桥,让西方睁眼看中国,那么今天我们是世界桥梁最多的国家而且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真正让西方瞪眼看中国了。如果说,那时我们建造的是‘争气’桥,那么今天我们建造的是‘夺冠’桥。”以长江为例,1957年,举全国之力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时,还请苏联专家帮忙。目前,长江上已建和在建的大桥近百座,全部是我们自己设计建造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沪通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复线大桥等都是创造多种世界纪录的大桥。放眼万里长江,已出现“百桥飞驾南北,天堑早变坦途”的壮观景象。
桥梁建设牵涉面广,是个系统工程,是科学技术、建造能力、材料科学、水文地质、气象海潮等的集合体。就材料而言,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之前,我们没有自己的桥梁钢,此后我们相继研发多种桥梁钢,现在已有了一平方毫米能承受50公斤拉力的优质桥梁钢;就建造技能而言,无论是冻土、深海,还是大山、峡谷,都难不倒我们的建桥壮士;就科技水平而言,无论梁桥、钢拱桥、斜拉桥、悬索桥,我们都能达到世界同类桥梁中的一流水平。
茅老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三十年,致力铁路建设,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说到高铁发展和桥梁建设,他喜形于色,且不说十多年前建成的青藏铁路上海拔4500多米、全长117公里“以桥代路”的可可西里清水河大桥,也不说3797米的雅鲁藏布江特大公路桥,如今纵横交错的高铁网、高速公路网,让“天南地北路不远,千里城乡一日还”。千姿百态的铁路、公路桥梁像道道美丽的彩虹,连接山岭、跨越河川,把边远的山村、封闭的小镇与多彩的世界融为一体。唤醒沉睡边塞,装点锦绣河山。为建设小康,振兴中华,做出了贡献,也成为万里江山靓丽的风景。位于乌蒙山区的杭瑞高速公路北盘江特大桥,长1341.4米,桥面至河底高差565米,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高桥,雄跨大江深谷,紧连青翠峻岭。远远看去,伟岸挺拔,俊逸倜傥,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典型形象。尤其是世界最长的高铁桥——丹昆特大桥,如飞龙腾空,似长虹落地,纵贯苏南河网,横跨公路、铁路、水路,以现代化的高铁英姿,矗立在苏南大地,成为开放中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为标志,我国已迈入世界跨海大桥建设的先进行列。特别是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设,受到海内外普遍关注。这座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连珠海和澳门,全桥50公里,主体工程29.6公里,是粤港澳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世纪工程”。通车后,从香港到珠海的车程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为半小时。一桥建设,三地受益,对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桥主体工程中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及岛隧工程是最具控制性的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刻苦攻关,解决无数前所未有的难题,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最长、最大、最重(使用的钢筋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最精心、最精细、最精准的桥梁工程。既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经验,又为世界同行开创了新路。大桥建设不仅代表中国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据统计,近四十年来,我们兴建的桥梁比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桥梁总数已超过美国。中国桥梁的最长、最高、最大、最快的纪录不断地被写在世界桥梁史上。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在中国。中国的桥梁建设和其他事业一样,正在腾飞。今天的国人可以拍着胸脯说:中国已豪迈地跨进世界桥梁大国之林。
中国人从来就是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敢于担当的。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就造出了像赵州桥那样独占鳌头的世界性桥梁,如今,开放的中国,人杰地灵,高朋如云。“中国造”桥梁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中国建桥人奋战在世界各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中国造”的桥梁,跨川越岭,连通世界,它是中国科技、中国制造、中国品质、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正在成为一张炫目的“中国名片”,得到广泛认可,普遍青睐。当今的中国正在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中国道路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深远。
“芳芽静心气,宏论现变迁。”茅老正神采飞扬地畅谈着。忽然,早班火车的汽笛声把我惊醒,——原来我还沉醉在央视新闻节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