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庄的那户人家
黄松泉 肥西县政协
一架牌坊,一处纪念馆,一座铜像雕塑,一幢3间茅草屋,支撑了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的荣誉架构。雕塑是39年前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来此与小井庄农民座谈的缩影。茅屋,是56岁的村民、共产党员李列仓家当年的住房,现已成为包产到户纪念馆内的一处历史坐标。
1978年夏秋之际,肥西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为种保命麦,小井庄生产队23户人家98口人于9月23日将全队153亩田地全部分到农户,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李列仓的父亲李祖忠,原是生产队会计。就在他家3间茅屋内,李祖忠与乡亲们几经琢磨,完成一次命运的抗争和前途的开创。万里书记于次年5月21日就是在他家召开的座谈会。面对万书记的提问,李祖忠第一个敞开了心扉,把担忧、信心和希望和盘托给省委书记。年方17岁的李列仓站在人群中静静倾听,眼神中闪烁着渴望和期盼,“敢为人先”的精神在那段岁月里已悄悄根植于心。
从此,小井庄人年年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包产到户的成功经验和巨大能量,不仅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开始涉足二、三产业,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不安现状的李列仓,决心要完成一番由上代解决温饱到自己一代实现致富的勇敢探索。于是,他走出庄户,开始走南闯北。他做过粮食和服装生意;他学过厨师,开办过的“好运餐厅”“宏德饭店”和“小蓬莱酒楼”。商场上的打拼,不仅为李列仓积累财富,更开拓了他的视野和思路。他看到家乡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创业,农村缺少劳动力,当初的承包地开始出现荒芜,乡下人很看重的红白喜事,很多人家都因缺少人手打理,操办而困难重重。面对现状,李列仓萌生了一个想法,也从中看到了新的商机。2002年起,他就带头将自家几十亩承包地流转出去,同时带动不少村民纷纷将各自闲置的土地承包给有能力进行规模化经营的能人,让土地“由合到分”变为“由分到合”,完成了新一轮的嬗变。2008年,当春风吹绿了田野,李列仓与李绍林合股创立的“流动饭店”,也绽放出改革开放的果实。两人合计投资30万元,购买了活动账蓬、桌椅板凳和餐饮用品,上门为村民家的红白喜事提供整套餐饮服务。他们重服务、轻利润,乐为乡亲排忧解难的善举,赢得了乡亲们口碑,“流动饭店”饮誉方圆几十里的村庄集镇,现在年收入近四五十万元。
描摹乡村面貌变化的明显参照,莫过于农家住房的变迁。包产到户后,小井庄人的日子越过越好。1980年底,李列仓与部分乡邻开始在草房上盖了瓦顶;1985年,李列仓与其他3户人家率先盖起了砖瓦结构新房,5年后,小井庄人都住进了基建房;2000年始,山南镇开始整合土地,将分散居住的农家集中起来新建房屋,统一平整土地,既增加耕地面积,又构建美丽新农村。如今,几十幢二层新楼,错落有致地矗立于色彩斑斓的土地,洋溢着微风皖韵,布满了诗情画意。当初带头拆迁老屋的李列仓,自然最早住进了150多平米的楼房。在村中,他家居中、临路,面对文化广场,呼应纪念馆,遥望40年前住的那3间茅草屋,似乎打通了一条时光隧道,将现实与历史勾连起来,铺展出一条改革之路、一段奋斗历程和一串人生故事。
1984年腊月,22岁的李列仓得子,取名李冬梅。2年又2年后,大女儿周美林、小女儿周文静相继出生。子女们渐渐长大成人,先后投师学艺,掌握技能,积蓄能量。
李冬梅在合肥经过专业厨师培训,先后在省城几家酒店打工。2006年只身飞赴厦门,投奔到一家餐饮集团公司旗下。一路走来,李冬梅像他父辈一样,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聪明才智,甩开膀子大展身手,由厨师升为厨师长,直至行政总厨,成为一名集团的高管,管理着厦门、龙岩等几个分公司的烹调业务,年薪数十万元。精明帅气的李冬梅在福建打拼的日子里,收获了成功,也收获了爱情,在日常交往中赢得了本公司住房部部长、厦门姑娘吴丽翠的芳心,俩人于2010年喜结良缘。
周美林、周文静姐妹先后学成缝纫手艺后便在山南本地帮人加工服装。2009年春节刚过,美林姐妹组成一个11人的亲友团,直奔江苏常熟。在一家小服装厂安下营盘,一年后竟将那家制衣厂整体收购过来。美林的丈夫童言松,是小井庄的一位退伍军人,婚后小俩口联手创业,生意顺畅,雪球越滚越大,做起了单、棉衣系列产品的外贸加工、订单生产,产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完成了由父亲买卖服装到自己加工生产,由内地零售到外贸订单的华丽转身。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周美林夫妇与时俱进,带领团队告别常熟,移师湖州,很快在湖州市内盖了五层楼的车间、仓库、厂房,“松林制衣厂”的招牌金光闪烁,近200名职工多数都是来自家乡的乡亲,一声声热辣辣的合肥土话飘溢在繁华的湖州城内,跳动在浙江的那片天地。
在江浙参与姐姐创业4年后,一出新版的凤还巢时代剧在故乡热土上精彩上演。文静带回了资本积累和经营理念,在山南一隅新盖了厂房,办起“青松服装厂”,开展着服装内销加工业务,有时还承接姐姐的外贸生产。目前虽然还没上规模,但她却带领家乡几十位兄弟姐妹,脚踏实地创造着新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李列仓的母亲顾德英,今年78岁,老伴李祖忠2013年去世后就一直在包产到户纪念馆工作。她每天都少不了要整理茅屋,擦拭铜像。每一次凝视都是对历史的守望;每一遍摩挲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曾经剧烈的心跳,已在历史的积淀里,发酵为对当下的赞叹,改革、创新的火把正在小井庄代代相传。
李列仓一家三代,离多聚少,经历不同,生态各异,但一讲到创业创新,都能不约而同地碰撞出思想火花,一家人共同的心理能量是不懈追求,共同的身体行为则是勤劳致富。
纪念馆内的那座万里与农民座谈的铜像,立于2010年底,底座上刻着《破茧》二字。当时顾德英看不懂词意,还是孙子李冬梅给他们的解释:破茧的原意是指蚕通过痛苦的掐扎和不懈的努力,化作蝴蝶的过程,现在引申过来则为冲破困境获得美好的前途。
过上美好生活的李列仓一家,只是小井庄人蝶变的一个代表。他们正在呼应全体村民,更加精心地将自己的家乡打造成改革发祥地,生态农业区、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农业合作社里,在微信、网购、电商以及整个三大产业领域里发扬光大小井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父辈敢为人先的基因是创新,后代聚集和释放的能量就是传承。这种传承,展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出巨大的思想变革,而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巨变,又能创造不竭的物质财富。小井庄未来更深层次的嬗变,也必将由后代们来精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