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历史文化 传递志愿精神
——记合肥市第八中学退休干部辛宏
2017年5月,辛宏从合肥第八中学退休,但她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2018年便投身安徽博物院,担任宣教讲解志愿者,开启志愿服务历程。八年来,她始终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饱满热忱投身志愿服务,在拓宽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传播安徽历史文化等方面倾注心血,贡献突出。她的工作涵盖博物院展厅讲解、安徽历史文化宣讲、组织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等多个领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4367.5小时,完成讲解1165场次,惠及观众28321余人(数据由安徽博物院提供)。2021年她受聘为安徽博物院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委员,还曾在合肥市民政局下辖的合肥市社工协会担任理事。荣获安徽博物院“优秀志愿者”“临展讲解之星”,三次获评安徽博物院“十佳志愿者”,2024年还获得“安徽省十佳志愿者”荣誉称号。她的事迹被新华网、《安徽日报》《合肥晚报》、合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一、深耕专业领域,锤炼过硬服务本领
为了给观众提供更专业、更深入的讲解服务,辛宏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始终以高标准打磨自身业务能力。她深知,博物馆的讲解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桥梁,唯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她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翻阅海量文献资料,从书中探寻安徽历史的蛛丝马迹;观看专业纪录片,在影像中还原文物背后的时代场景;亲手制作几十万字的文物知识卡片,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梳理;绘制清晰的历史脉络思维导图,让复杂的历史进程一目了然。为拓宽视野、借鉴经验,她还自费前往全国各地上百所博物馆参观学习,虚心向业内专家求教,认真向优秀同行取经。同时,她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如今已能熟练讲解安徽博物院的院藏国宝和基本陈列。通过主动申请与严格考核,她先后获得了《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等16个临时展览的讲解资质,为观众深入解读不同主题的展览内涵。作为安徽博物院讲解考核组成员,她还主动承担起每年成人及小志愿者的招募、面试、培训与考核工作,为志愿服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体素质。此外,她协助院方完成了《志愿者章程》《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让志愿服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并与其他志愿者共同编撰“馆藏八件国宝”宣讲画册,为传播文物知识提供了生动载体。
二、创新服务形式,彰显显著工作成效
凭借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学方法优势,辛宏总能将博物馆里深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讲解内容,尤其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喜爱与欢迎。她深知,文化传播需要创新形式,只有贴近受众需求,才能让历史文化真正走进人们心中。她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安博里的国宝档案”“博物馆里的文字”等系列主题宣教活动。这些活动走进合肥市及全省多所中小学、街道社区、机关单位,凭借生动有趣的形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了大批参与者。活动中,她用故事串联历史,用互动激发兴趣,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安徽文化的魅力,多家媒体专程采访报道,引发热烈社会反响。她积极参与安徽博物院“服务基层行”项目,赴省内其他地市博物馆、铜陵、桐城、淮北、六安等地的机关、社区街道、工矿企业、中小学、养老院开展了50余场安徽历史文化宣讲,受到来自学生、军人、农民、老人等社会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
三、坚守党员本色,践行志愿服务初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辛宏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志愿服务视为“新的本职工作”,用行动诠释“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誓言。多年来,每周三成为她雷打不动的志愿服务日,无论刮风下雨,她总能准时出现在博物院展厅,用微笑与热情迎接每一位观众。2024年夏天,她像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前往博物院服务途中,因车辆急刹车不慎摔伤,导致腰椎骨折。医生建议卧床静养,但她心系志愿服务,在伤势尚未痊愈时,便戴着护具强忍疼痛,重新出现在博物院的展厅中。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这些年里,她始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面对社会机构多次提出的有偿讲解邀请,她都毫不犹豫地拒绝。她始终坚守“无偿志愿服务”的初心,认为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属于全体公众,绝不能为个人私利所用。正是这份坚守,让她在志愿服务道路上走得坚定而纯粹,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退休共产党员的本色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