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先进典型

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之星——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退休干部司胜平

发布时间:2025-10-22 14:38来源:市委老干部局 字体:【    】


扎根古村谋振兴  倾情奉献谱新篇

——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退休干部司胜平


2022年5月,司胜平作为第二批乡村振兴指导员,告别领导岗位,以三年任期为约,来到庐江县罗河镇黄龙村驻村工作,将心血倾注在这片千年古村的土地上。2025年5月任期届满后,经市委组织部研究,他继续留任一年,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调研情况,明确黄龙村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及发展方向

初到黄龙村,司胜平便利用数月时间坚持走村入户,走遍山水田林路,摸清村容村貌底数,调研黄龙村的基本情况,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禀赋与发展困境。作为合肥市最南端的行政村,群山环绕、生态优良,7.83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耕地、山场资源丰富,更有唐朝遗址6处、千年古树7棵。4条高速环绕,交通区位优势显著。村党委班子干劲足,175名党员、33个村民组、39个村庄构成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然而,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足成为黄龙村发展的最大瓶颈。道路多为水泥路或砂石路,通行困难且无路灯;手机基本无信号,夏天电风扇难以运转;企业资源匮乏,仅有2家小微企业,村级集体收入微薄;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3/4的人口与劳动力在外,种植业、林业规模有限。这片兼具生态之美与文化底蕴的土地,正等待破局之策。

二、党建引领,强化组织结构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各级党组织是基层工作者的后盾。”司胜平将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他推动规范村党委“三重一大”“四议两公开”和各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进一步规范村“两委”成员通气会、中心组学习会、党课、党委会和两委会等,多次召开中心组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帮助黄龙村与肥东县桥头集镇国光社区、市建筑工程协会、市质协、市直机关印务公司、庐江联通公司、庐江燃气公司、庐江县建筑业协会、县医院集团和县第三人民医院分别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他通过村“两委”成员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指导完成党支部换届工作、培养选拔干部、配齐村民组长、召开老党员座谈会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干部分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三、基建攻坚,补齐发展硬件短板

“乡村振兴是筑巢引凤。”面对落后现状,司胜平引进6家企业发展注册经济,并与市民政局、合肥卷烟厂、合肥联通、合肥铁塔和庐江县民政局分别签订了“乡村振兴联系点协议”,锚定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领域持续发力。在他的努力下,投资6400万元的罗枞路和青山湖大道建成,让黄龙村成为庐南首个通沥青路且装路灯的行政村,护栏与二维码指示牌获广受好评;维修3口当家塘,包括2个水库除险加固和湿地提升、4条水渠和5个水塘完善提升、预算投资509万元的水环境治理项目正抓紧施工;470万元电网改造完成,村民告别“电风扇转不起来”的日子,空调也能稳定运行;480万元建成3座通讯基站和数字乡村系统,通讯合作社发展到100多户,为村集体收入增添稳定来源。他还推动630万元精品村庄改造,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协调社会各界捐资300多万元,先后建设或完善了村部塑胶广场、村部护栏、村部会议室投影系统、居家养老服务站、古碑亭和村卫生室等项目,其中卫生室软硬件水平居周边前列。

四、暖心助民,用真情贴近民生需求

“好事办好,好事快办,好事不留后遗症。”他多次走访老书记、老党员、村民组长和脱贫户,敏锐关注脱贫户因病因残返贫风险,将信访维稳抓在日常,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在他推动下,村里规范食堂用餐和印章管理,更积极链接资源;完成35户特困供养户和独居老人家庭线路、村部食堂及卫生厕所改造,新建卫生室停车棚;争取市、县民政局等补助144户困难村民,关爱9名留守儿童和老党员、退伍军人等95名;协调合肥联通为12户提供免费上网,资助14位大学生完成学业;对接合肥卷烟厂捐献175套被褥,让温暖直抵民心。

五、宣传推介,焕发千年古村文化生机

“宣传和推介对建设与发展同样重要。”司胜平坚持用图文宣传黄龙村,利用自媒体发表图文1000多篇,村“两委”成员也在各类媒体发表宣传图文160多篇次。司胜平深挖黄龙村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完成黄龙乡愁博物馆和龙吟民宿设计方案;邀请省、市、县20多批文艺工作者采风,创作书法、美术、诗歌、散文等作品;组织创作3首村歌,《我在黄龙等您》成功出品,村书《秀美黄龙》即将出版。他推动“黄龙村”“沈桥”商标注册,完成村标设计注册;申报千年古村落,落实7棵千年古树保护,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在司胜平与村“两委”、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黄龙村蝶变显著,2024年在罗河镇13个行政村综合考评中从最后一名提升至第5名。2025年5月,带着村民期盼与组织信任,司胜平续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继续在合肥最南端的这片土地上书写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